-
挺直脊樑 拒做犬儒
戊戌變法、北大建校一百二十年,我們紀念蔡元培校長。在中國近代史上,元培先生當之無愧是現代教育之父。他留給我們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是北大的精神火炬,代代相傳。蔡校長在人們的印象裏總是一個謙謙君子式的思想領袖。其實蔡校長的另外一個側面同樣是萬世師表,那就是一個挺直脊樑、拒絕做犬儒的男子漢。 早年的元培先生為了反抗清朝,一介書生卻豁出命來組織訓練暗殺團,意圖刺殺清朝的官員。在後面的幾十年裏,他只認真理,不畏強權,在北大校長的任上曾先後八次辭職以示抗議:1917年抗議張勛復辟清朝而辭職;1919年5月營救被捕學生而辭職;1919年底和1920年1月支持北京市教職員為薪酬抗議政府而辭職;1922年8月/9月兩次為政府侮辱校長/拖欠教育經費而辭職;1923年抗議教育總長踐踏人權和司法獨立而辭職;1926年抗議政府鎮壓學生而辭職。從這個意義上看,元培先生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是付出了極大的個人犧牲才使得當時的北大空前活躍——既有全盤西化的胡適、也有追求共產主義的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甚至還有天天嚷着復辟清朝的拖辮子的辜鴻銘。各種思想在這裏產生和碰撞。 Freedom is never free. 自由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骨氣的人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換來的,其中北大的先人多有這樣的典範:胡適一輩子敢於批評蔣介石和國民黨專制;馬寅初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在批判之下拒不認錯;林昭在瘋狂的文革年代毫不退縮,隻身和反人類的罪惡鬥爭到底,直至被槍殺。北大之所以成為中國神聖的殿堂,不僅因為她有思想,更因為她有為了理念不惜付出一切的師生。 可是我們也要清醒客觀地看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脊樑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軟骨頭甚至為虎作倀:抗日戰爭裡,中國創了人類歷史上「偽軍比佔領軍多」的記錄;在大躍進、文革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受蒙蔽」,有多少人是精明地昧着良心、為自保而誣陷同事、為加官進爵而落井下石? 不僅民間「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好死不如賴活着」之類犬儒的生活教條深入人心,高級知識分子裏的無恥之徒絲毫不比普羅大眾少。上古就有在「指鹿為馬」的當口曲意奉承、吮癰舐痔的臣子;當代有郭沫若這樣滿腹詩書的牆頭草;更可怕的是像經過加州理工學院最良好科學訓練的錢學森也連篇累牘地在報紙上為「畝產十幾萬斤」這樣盡人皆知、笑掉大牙的謊言搖旗吶喊,而且還舔着臉發「錢學森之問」——殊不知我們沒有科學、人文社科大師的第一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系統性地培養精明乖巧的撒謊者,而不是真理的捍衛者:這和知識無關,和人格有關。 這樣的犬儒和無恥何以盛行?除了人性中固有的懦弱和卑微,社會幾千年來對敢言者的持續絞殺當屬首要原因。從文字獄到株連十族,當敢於「一士之諤諤」的人被消滅的時候,負淘汰的結果自然剩下的是「千士之諾諾」。在這種千年嚴酷的條件下,人們甚至被剝奪了保持沉默的權利,而被強迫加入諂媚奉承的大合唱。 不過,在漫長的歷史中總有火種還頑強地燃燒。在北大,蔡元培、馬寅初、胡適、林昭……承載着北大人的傲骨,公民的尊嚴。我們即使做不到振臂一呼,以筆為旗與懦弱卑微做不妥協的抗爭,也至少做到不出賣人的起碼尊嚴和思想獨立。北大人、元培人當共勉。 Where there is darkness,may we bring light 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 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 Where there is hatred, may we bring love 戊戌雙甲子,諸君拒做犬儒, 北大一二〇 ,師生挺直脊樑。 李沉簡 2018.2.28 北京大學朗潤園
-
To seek that precious balance between security which is too often threatened and human rights, which are too often denied. –John Bercow
-
不同
直到今天,我才发现我和周围的人的价值观有多大的不同。 蔡英文上台之后的FB刷版,大家的朋友圈都轰轰烈烈地转了好多东西。然而我并不是其中一个。 也许真的是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吧,我觉得法治、自由和民主才是最珍贵的价值;而似乎大家都觉得领土主权,国家荣誉比较重要。当环球时报说强力部门可以规避法律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一个世界下的人可以有如此不一样的价值观,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法律之下人人平等,所有人公平地适用法律会是一个可以有争执的地方。 看着大家都在这样发朋友圈和FB,我也就忍住没有发自己的观点了,也许是因为并不想跟大家有太多隔阂;虽然我相信的价值不会因此有所改变,但是总觉得只是因为自己的观点跟大家不一样就不再敢发表有点懦弱。 舆论总是令人畏惧的。国内的媒体并不像港澳。港澳媒体可以清楚区分左派媒体,右派媒体和相对中立的媒体;可以对比不同的媒体或者参照中立媒体形成自己的较为稳健的看法;国内的媒体都是“控制和引导舆论”,导致大家的思想和观念出奇的一致,没有了应有的色彩。摘选文章甚至对事件的曲解甚至甚至直接说“强力部门可以规避法律、特首超越于三权之上”这些言论在国内都不会看到批评的声音,各个媒体都是转载和附和。如此一来,媒体便不再是媒体,只是一个宣传工具罢了。 如果有一天,媒体不再附和,而变得求真而理性;以更多的数据来说服读者,而不是用煽情的语言来感化读者,那该多好。 非常你感谢看能完这篇文章,我知道看一个跟自己想法不一样的文章是很令人抗拒的。最后我想跟你说:无论你看法是否跟我一样,你都要知道,你对世界的独特看法也是值得被尊重的。
-
我们的广州
在唐宁书店买了《湿碎广州》,序言二非常喜欢,分享一下。 这些天,广州真舒服;这些天,广州真漂亮;这些天,广州真和谐。 这是这些天里,外地游客还有媒体同行的赞叹,也是广州街坊内心的感慨。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车通路顺,宾主欢畅。特别是作为城市客厅的新中轴花城广场,入夜后灯火璀璨流光溢彩,广州、猎德双桥射灯辉映,小蛮腰幻彩婀娜,在此招呼八方宾客,以我这等市井小民的小小虚荣心态来看,真是倍儿有主人家的面子的。 但是,在我以为,更加为广州挣足面子的,恐怕还不是这些花大钱砌出来的“硬件”,而是以央视名嘴白岩松为代表的国内媒体的评价。内地媒体同行们实在惊羡于在亚运筹办甚至是举办期间广州市民、媒体舆论批评的表达上的直率畅快,实在惊羡于广州政府官员倾听舆论直面批评快速应对的态度。他们难以想象广州媒体“敢”在亚运整饰工程中挑了那么多的刺,他们也难以想象广州高官“居然”会因亚运工程的过失及给市民带来的不便而公开致歉。亚运在即时免费乘搭地铁政策的兴废过程,也同样让国内舆论惊叹热议;还有论者说,只有广州才有勇气把“落雨大,水浸街”这样一首“负面批评”的童谣作为开幕式的开幕歌。《南方周末》在亚运开幕头一天就以《广州欢迎你批评》为题做了头条专题报道。在这种既“惊”且“羡”中,在这种“难以想象”中,潜台词就是像这样的广州政府与市民舆论批评之间的互动在他们心目中是罕有的,而见诸报道的“明台词”就是,国内媒体将包容、开放、互动、公开等等现代公民社会的特质都加冕于广州之上。这种加冕,无疑是广州得到的最大、最重的一块金牌。 只是,一个自我期许奔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一个不仅向往现代化而且向往现代性的社会,不是本应如此么?或者,不要拔得那么高,城市居民、公共媒体对所居城市、对公仆们的作为有权利评点一二,不也是本应如此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难免要说内地同行们多少有点少见多怪了———广州,本来如此! 这种媒体舆论的空间,这种公共事务的批评,这种直抒己见的人物,在广州,并非专属亚运而其来已久。传媒之例,有《羊城晚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微音的著名专栏“街谈巷议”,有笔者所供职的《南方都市报》在国内城市日报中率先恢复设置时评版及社论,更不用说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广州整个媒体生态了;事务之例,则有洛溪桥取消收费与否、番禺垃圾焚烧厂利弊、BRT建与不建如何建,这些议题都引发全民关注全城讨论,更有亚运前夕对相关工程如地铁连接通道质量问题、大剧院外墙漏水等的公开质疑;人物之例,可以列出更长的一份名单,紧盯城市财政等公共事务的“明星委员”王则楚,坦言空气污染令40岁以上广州人肺叶变黑的钟南山,关注本土文化“撑粤语”的80后90后年轻群体,反对垃圾焚烧倡导垃圾分类的网友“巴索风云”,阻止为亚运将花基路沿石更换为高价花岗岩石的“口罩男”…… 而陈扬——— 在这里还是应该用其行走江湖的称谓“陈Sir”更合适——— 必定是这份名单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说得夸张点,陈Sir似乎就是为评说广州而生。早年电台出身,后来在电视台开创本土新闻点评及读报节目“新闻日日睇”,再后来在南方都市报开设专栏“陈Sir扬言”及回归电台主持“晚安珠三角”……内地媒体“难以想象”广州可以被那样品评,而我倒“难以想象”,有一天不让陈Sir言说广州、建言广州、批评广州,他会怎样;而我也同样“难以想象”,有一天广州不再允许被评说被批评,不再容纳像陈Sir这样的“奄尖(挑剔)”的主人翁,这个城市会怎样。如果说,陈Sir评说广州的智慧与才能来自于他的媒体人身份,那么,他评说广州的坚持与勇气,则更加来自于他的广州人身份。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他能够那样一以贯之、“连篇累牍”、事无巨细、不遗余力地解说广州批评广州,那我猜他的答案是——— 爱。 因为爱唱赞歌好理解,因为爱而批评,这个逻辑在我们这里应该还不是那么广泛地被接受,被习惯。所幸,广州是接受的,是习惯的。所以,广州是被“惊羡”的。 我以前总是纠结于广州因何而名“广”,因田野之广袤?因物产之丰饶?还是人文之富盛?也许兼而有之,但这些显然都难称广州之强项。广州之“广”,当在眼界之开放,心胸之博大,文化之包容;广州之“广”,当在她不是某些人的、某些部门的“他们的”广州,而是广州人的、大家的“我们的”广州。 陈Sir这个时候将他的专栏结集出版,真是拣啱时候了。亚运刚刚完满落幕,相信整个广州从上到下都可以“松番啖气”,绷了一两年的神经可以暂时“咔咔”(陈Sir做电视时表示节目话题休止、转换的口头禅)一下了。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很适合做一件事,说得官方叫总结,说得文艺叫回望,说得精英叫反思。陈Sir这书从时间上也可以说是一次总结回望反思,不过陈Sir显然不会乐意接受总结回望反思那样的宏大词藻。他把自己的书定名为《湿碎广州》,形形色色的众生,点点滴滴的日子,实实在在的生活,便是湿湿碎碎的广州。湿碎的广州,正是真实的广州,常态的广州,可爱的广州,我们每个人的广州。 我想,陈Sir还会一直这样湿湿碎碎地评说广州,而广州,也一定还会接受所有人的湿湿碎碎的评说。亚运的这些天,广州真舒服,广州真漂亮,广州真和谐。对于包括陈Sir在内的每一个广州人来说,广州是隆重地办了一届亚运,但广州绝非为亚运而生,亚运只是十几天,而广州已是两千年。每一次评说,每一次赞弹,其实都是希望能将“这些天”这几个字去掉,在任何一个寻常的日子里赞叹——— 广州真舒服,广州真漂亮,广州真和谐。 谨以此湿碎小文,为陈Sir此书作序。 2010年11月于广州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本文作者: □庄慎之(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
-
央视不请自来,苹果当然可以说不
导语:据报道,近日,苹果上海总公司拒绝央视记者进入其内部区域进行拍摄,并以记者预约未获得回应为由拒绝接受采访。作为写字楼业主的“苹果”公司有权阻止记者进入其内部区域,而商业公司也有权决定是否、何时、何地、如何接受采访。苹果对央视说“不”,并无不当之处。 在“苹果”地盘必须听“苹果”的 “苹果”作为写字楼承租人,理所应当有权对其承租的场所进行支配 “苹果”电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位于南京七路东海广场内。根据视频显示,央视记者乘电梯到达苹果公司所在的6号楼21层,电梯门甫一开启,便遇到了“苹果”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央视记者试图对苹果公司进行拍摄时,苹果公司工作人员在阻拦的同时回应“这是我们苹果的地方”,这句话也成为这篇《央视记者采访苹果遭拒,总部员工蛮横阻拦》的报道中最惹眼的一句话,成为了央视记者眼中苹果“傲慢”的依据。然而,苹果工作人员这句“这是我们苹果的地方”却是有凭有据经得起推敲的。 “东海广场”开发公司“SOHO中国”官方网站的介绍,“SOHO东海”是上海南京西路CBD中心的一座甲级写字楼,包括“苹果”、法国阳狮集团、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希思黎、迪奥在内的多家公司、驻华机构在此租用楼层进行办公。“苹果”公司对该写字楼的租用情况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苹果”公司是将整个东海广场6号楼21层包租下来,那么毫无疑问,在21层范围内,“苹果”公司当然享有排他的权利。即便是完全禁止记者进入该楼层,也是有理有据的。第二种可能是“苹果”公司是与其他公司共同合租21层,那么,走廊作为写字楼的公摊部分和居民楼的公摊部分一样,并不是“公共”的,就是归业主所“共有”,苹果公司也有对其进行占有、使用、收益或处分的权利。如此一来,“苹果”工作人员说“这是我们苹果的地方”确实是理直气壮。 “唐英年僭建风波”中,记者为避免“侵入他人土地”,宁愿在吊车上拍摄,也不敢擅入唐宅 明确了“苹果”公司作为写字楼承租人的权利后,央视报道中拍摄受到阻挠的问题也自然有了合理解释:“苹果”公司作为写字楼承租人,有权在租赁合同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合同规定的方式使用承租房屋,并且排除他人的妨碍。住户或用户阻止未经同意的拍摄行为只是在承租人行使权利的举动而已,并非傲慢之举。 以香港为例,在香港,记者在公众街道上可以自由采访。记者在公众地方居高临下拍摄住宅内的情况,或者在街道上拍摄屋内的情况是被允许的。例如,2012年2月13日,唐英年被《明报》揭发位于九龙塘约道5号及7号的大宅涉嫌僭建地库;其后唐英年承认事件并公开道歉,但否认有任何的隐瞒。根据香港法例,未经住户或用户同意,不得进入住宅内拍摄。为了拍摄到唐英年住宅内的情况,香港媒体使用了吊车,将摄影师升至空中,对唐英年的住宅进行拍摄。 至于进入住宅及写字楼,需取得住户或用户的同意,否则即属于“侵入他人土地”(trespass),可能需面对民事责任。 “苹果”公司没有义务必须接受采访 采访权不具国家强制力,采访人与被采访人地位平等,未经同意而进行采访是侵权行为 “苹果”公司被央视批评的第二个问题是拒绝接受采访。苹果公司是否有权拒绝采访,或者以“没有预约”的借口拒绝采访。这个问题的核心,要看“接受采访”是否是苹果公司的法定义务。 目前,在西方各国一般没有对采访权作法律上的直接规定。英美涉及新闻媒介的判例不多,但至少是在一些重要的判例中,没有直接使用采访权的概念。在成文法国家的新闻法中,如法国、瑞典、芬兰、丹麦、希腊等国的新闻法,都没有规定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有学者认为,采访权是一种“请求权”,它实质上是请求他人同意接受采访的一种权利。这种看法将采访看作双方合意的行为:采访人提出采访请求,被采访人同意接受采访后,采访人方可行使权利。我国民法学家杨立新认为,新闻权的权利来源于我国宪法规定的新闻自由,采访权是一种与义务相对应的权利,而不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权利。 涉及到公民隐私、商业秘密,即使披着采访的外套,也不能掩盖强制采访这种行为的侵权本质。因为前者的权利是基本人权,而采访权是衍生权利,不能以牺牲基本人权来实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强行采访就是禁止的侵权行为。 商业公司无必须接受采访的义务,曾有判例认为拒绝记者不意味着一定损害公众知情权 记者(甚至其他公民)有采访或者说发问的权利,企业自然也有拒绝采访和拍摄的权利,在全世界都是如此。根据具体的法律规定,进行信息公开(有可能是对特定人)是法定义务,接受记者采访并不是法定义务,接受特定媒体采访更不是。 以“BALTIMORE SUN诉EHRLICH案”为例,美国马里兰州州长罗伯特·奥利克(Robert L Ehrlich)由于不满《巴尔的摩太阳报》(Baltimore Sun)一位记者及另一位专栏作家对他的新闻处理不公平,决定不再接受两人的采访,不回电话,也不配合任何需求,而且下令部属把两人列为拒绝往来户。《巴尔的摩太阳报》将罗伯特·奥利克告到法院,但法官却裁定,这种拒绝接受采访的举动没有违反宪法规定,州长有权利这么做。在判决中,法官认为,公众人物拒绝记者不免得罪媒体,但是州长并没有让所有记者都吃闭门羹,也没有忽略与其他媒体打交道的责任,也就是说,拒绝少数记者并没有导致公众知情的权利受损。 采访权、报道权针对的对象是除记者及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强调第三方无权无故干扰采访,而非记者想采访,当事人就必须接受记者的采访。苹果作为一个企业,即便其规模再大、盈利再多,也是没有接受采访的法定义务。你想要采访,我就必须接受,这样的“采访”与“审问”无异。 除法定强制公开信息之外,商业公司有权自愿选择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 事实上,除公司概况及主营业务信息、基本财务信息、重大关联交易信息、审计意见、股东及董事人员信息等根据法律规定必须公开的信息之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考虑,可以自愿选择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和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是否披露以及选择何种方式披露。自愿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部门对信息重要性的判断和成本效益的比较。自愿信息披露能够提高公司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增强公司股票流动性和提高股票价格,.有助于树立公司社会责任方面的良好形象。对于商业公司而言,是否接受媒体采访只是对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接受采访可能有利于商业公司,比如,“苹果”公司如果选择接受采访,就能更好地向公众解释央视的疑问,打消消费者的误解。不过,这些都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属于公司自己的可选择项,只要公司愿意承担后果,选择不接受采访也是公司的权利。 无礼、傲慢的是“央视”而非“苹果”公司 前台物业与工作人员多次提醒央视记者采访需预约后,并未预约的记者仍执意进行采访 纵观这次采访的全过程,无礼和傲慢的一方不是“店大欺客”的“苹果”,而恰恰是央视的记者。 央视记者刚走入东海广场的商务楼,前台物业立刻向记者表示,如果有预约,可以叫预约的人将采访者接上楼,如果没有预约,则不能采访苹果公司。“东海广场”作为私人产业,由业主或产权人授权物业公司按照业主公约或者产权人的要求来进行管理。作为承租人的“苹果”公司已经明确表示未经预约,不接受采访。央视记者不顾前台物业提醒自行上楼,显然已经违背物业公司的意愿。 央视记者在到达“苹果”公司所在的21层后,“苹果”公司工作人员又前后三次告知采访需要“预约”。事实上,在“苹果”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即可以找到联系采访的预约方式。央视的记者在交涉过程中也透露,自己知晓预约方式,但仍不停质问“找谁”、“没回复怎么办”、“他贵姓”。 通过企业的公关负责人或指定的公关公司预约是基本流程。任何一个正规企业都不会允许未经预约的媒体进入公司内部。事实上,即便是执法机关,没有合法的手续也无权强行进入一家公司。“早有心理准备”的央视记者不顾劝阻执意采访,苹果做出拒绝采访的反应也很正常——并非因为“苹果”公司的“傲慢”。 结语: “苹果”公司既非政府部门,也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对“不请自来”的央视,作为商业公司的“苹果”当然有权说“不”。 —本文来源于《网易另一面》http://view.163.com/special/reviews/apple0401.html
-
《炎黄春秋》新年献词: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
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将宪法虚置,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失信,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失信。将《宪法》和现实对照,就会发现现行的制度、政策、法令和很多政府行为,和宪法的差距十分遥远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不安定因素逐渐积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但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共识。古语云:谋定而后动。没有共识,何以定谋?所以,我们当今的政治改革“稳妥”有余,“积极”不足。 其实,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已经存在。这个共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然现行宪法并非十全十美,但只要把它落到实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前进一大步。 《宪法》第5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62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15项职权;第63条有罢免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权力。《宪法》还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审计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没有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的这些规定没有落实。 《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侵犯私有财产的恶性事件。 《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如果这一条落实了,“暴力执法”、“暴力截访”等恶劣行径不会如此猖獗。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等多项自由。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对传媒的种种非法限制就不会存在,更不会“以言治罪”。有了言论、出版自由,对权力腐败也就有了必要的舆论遏制。 《宪法》第37条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一条如果真正落实,就不会有重庆式的“黑打”和北京安元鼎式的迫害访民的黑监狱。 《宪法》第126条规定,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受理、不立案,就不会有那么多冤假错案。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一套对权力制衡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切实保证公民权利。《宪法》中有很丰富的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的内容。将《宪法》和现实对照,就会发现现行的制度、政策、法令和很多政府行为,和宪法的差距十分遥远。我们的宪法基本上被虚置。 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将宪法虚置,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失信,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失信。国无信不立,宪法失信的状况必须改变。十二大以来的党章都有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在法下”。“党在法下”是重要的宪法原则和政治原则。做到了“党在法下”,就能避免宪法层面的名义制度和运行层面的实际制度相悖而产生的种种弊端。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权威至高无上,依照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会、也不应当有争议。 既然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我们就应当行动起来,将虚置的宪法变成现实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就应当将现行一切违反宪法的制度、法令、政策改变过来,使其与宪法一致。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体制改革实质是一场“维宪行动”。 徒法不足以自行。落实宪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例如建立宪法审查制度:或者建立宪法法院,或者在人大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或者将宪法司法化。建立落实宪法的制度,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尽管现行宪法并不一定完美,但是,只要我们将这部宪法落实了,政治体制就会前进一步。在政治进步的基础上,将来修订宪法,再将新的宪法修订条款落实到政治制度中。如此这般,就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渐进式改革,就是通过宪法途径不断改善政治制度。 多年将宪法虚置不仅给少数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还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维宪行动”必将遇到重重阻力。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广东视察时表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要有这种精神和魄力,全民努力,上下互动,“维宪行动”一定会成功。 新的一年,新的领导集体,新领导人一些新的作风令人高兴。在新的一年,千头万绪中我们最为期盼的是,在落实宪法上有切实的行动。 【作者:《炎黄春秋》 】
-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未删减版
本文是《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未删减版,作者系南方周末资深评论员戴志勇先生。 天地之间,时间绽放。 这是我们在2013年的第一次相见,愿你被梦想点亮。 2012年,你守护自己的生活,他们守护自己的工作。守护这份工作,就是在守护他们对生活的梦想。 2012年,庙堂之上发出的宪政强音嗡然回响:“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期待宪法长出牙齿,宪政早日落地。惟如此,才能成就这个沧桑古国的艰难转型;惟如此,国家与人民,才能重新站立于坚实的大地之上。 今天,已是能够梦想的中国,今天,已是兑现梦想的时代。经历过宪政缺失的“文革”梦魇,我们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来逐渐回归常理与常情。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个体户、乡镇企业到“民企”,稍稍归还国人自主安排生活的权利,我们便创造了繁华城市,收获了满仓粮食。 我们重新体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是其是,非其非;我们重燃对公义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面对暴虐强力,我们双手相握,一起走过艰难时刻,迎接生活转机。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从厚厚的历史尘埃中挺起胸,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抬起头,重走先辈的宪政长征,重温先辈的伟大梦想。 一百七十多年前,我们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先败于英,后败于日。百姓愈加民不聊生,耻感深深刺痛中国士人。保国!保种!由洋务而君宪,由立宪而革命。从器物到制度再至文化,激愤者不惜彻底打倒“孔家店”,决绝地将自己的文明连根拔起。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先辈们终于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是,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宪政中国并没有随之而来。 国家内外,战争连连;人群内外,残酷不断。 一度,人们远离仁,远离义,远离天道,远离对自由的坚守。 一度,人们认错为对,指鹿为马,万千生灵生机断绝。 美梦与山河,齐齐破碎。自由与宪政,双双消隐。 度尽人世劫波,深味人性幽暗,我们依然是能做梦的人,有颗能做梦的心。 今天,我们断断不只梦想物质丰盛,更希望性灵充盈;我们断断不只梦想国力能强盛,更希望国民有自尊。新民和新国,救亡与启蒙,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压倒谁。而宪政便是这一切美梦的根基。 兑现宪政,坚守权利,人人才能心如日月流光溢彩;鳏寡孤独才能感受冬日暖意而非瑟瑟发抖;“城管”与小贩才能谈笑风生;房屋才能成为自己与家人的城堡; 兑现宪政,限权分权,公民们才能大声说出对公权力的批评;每个人才能依内心信仰自由生活;我们才能建成一个自由的强大国家。 兑现宪政大梦,每个人才能做好个人的美梦。而这需要我们就从手边做起,就从守护此时此刻的生活做起,而不要将重任留给子孙。 很多人一直深深懂得这一点,很多人早就努力践行这一点。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是善于做梦者才杰出。 你的天赋权利就是可以梦想,并且兑现梦想! 为你的梦想鼓掌,为这个国家的梦想加油,这就是很多新闻人的梦想,是他们不大不小的野心。他们忠于新闻,更忠于内心。愿你也有个玫瑰色的美梦;自由成就自己,完成天之所赋。 总会梦想人人都可以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街头卖艺; 总会梦想人人内心有爱,即使罪犯也未必穷凶极恶,总有恻隐之心自由闪动; 总会梦想阶层只是引人自由流动的动力,而不再是相互猜忌和仇视的天堑;总会梦想这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为改善人类的现代处境,捧出一掬甘冽清泉…… 兑现这一千一万个梦想,才能抚平这一百多年的刻骨痛楚。 兜兜转转一百七十年,美梦成真何其难!一百七十年后,依然有人渴望良知萌新芽,重温天命之谓性;依然有人坚持要求权利一一落地,政治复归于正,公义自在流淌。 依然有人相信,不管多难,梦想终会落实为宪政良制,风行为敦敦美俗。 先辈们筚路蓝缕,践义成仁。如今,后人承继其志,燃灯前行。 兑现梦想,自然要借鉴前贤智慧,与古人的信仰、习俗和情感和解。儒释道法墨,百家皆是源泉;周汉唐宋明,代代皆有可取。 但这决不是要复古,古人不能给予今天所需的一切。只是不再轻易贬损先辈,平心静气地吸收转进,以让中华文明开新花,结新果。 兑现梦想,自然要吸取世界经验。所以要认真审视希腊民主,罗马法治,借鉴英美宪政,追赶现代科技文明。 但这也不是仅仅作一个西方文明的优等生,西人有西人演进的轨迹,同样未必能直接给予我们今天所需的一切。 我们要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要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要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称美古人,赞扬邻居,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而是因为我们熟悉他们眼中洋溢的快乐,心底流淌的自由。 中国人本应就是自由人。中国梦本应就是宪政梦。 宪政之下,才能国家持续强盛,宪政之下,才有人民真正强大。兑现宪政梦想,才能更好地外争国权,维护国家的自由;才能更好地内争民权,维护人民的自由。而国家的自由最终必得落脚于人民的自由,必得落脚于人人可以我口说我心,人人可以用心做美梦。 生而为人,谁能不热爱自由?这自由,不仅是权利针对权力而言,也是宽恕针对报复而言,是般若针对无明而言,是仁爱针对暴虐而言,是有道针对无道而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万物自在,各正性命。这就是古人的梦想,先辈的梦想,也是今天很多人的梦想。 中国梦,自由梦,宪政梦。 万物速朽,但梦想永在。万物诞生,因梦想不灭。梦想就是生生之几,就是当你失败了一百次,那第一百零一次充实你内心的不死之希望。 依然有人倾听你的梦想,期待你敢于做梦。你从苦难中爬起,他们为你加油;你尝尽人世冷暖,他们为你加油;你收获美好生活,他们为你加油……他们别无所资,惟有对梦想的执着;他们别无所长,惟有对真相的追求。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还重,一个梦想能让生命迸射光芒! 来源: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3010374167.html
-
如何看美国
中国人常常说西方不了解中国,这种不了解在我看来是中国的封闭造成的。 而中国人为什么也不了解美国呢?我仍然认为是信息封闭造成的。 中国人了解美国的渠道仅仅限于中国媒体的报道。而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媒体,更不要说新闻自由了,对美国的报道通常只限于地方媒体转载中央媒体的报道,不敢也不能有过多的评论,这就使得中国人多于美国的认识极为单一、较为肤浅。中央媒体对美国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比如枪击事件,央视能为美国死的9个人连续追问长达一个星期之久(美国外交部怎么没指责中国粗暴干涉美国内政呢?),而对于中国校车事故死亡的的32名儿童没有哪怕没有一秒钟的报道,美国人死了,新闻联播会告诉你,中国儿童死了,新闻联播却不知道! 不如放下对美国的既有成见,靠自己收集的原始新闻来审视美国。 美国固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度,但也绝对不是那个在我们心中的万恶的国度。 自己思考,报纸不一定是对的,书本也一样。
-
南方周末专访奥巴马
奥巴马在四天三夜密集的访华行程中,独选较为敢言的《南方周末》进行专访,而非新华社和CCTV,传闻此举由胡锦涛最后拍板,但因事前未与江系李长春掌控的中宣部协商,引发中宣部随即的报复性打压。 《南方周末》大胆以开天窗的方式,表达对中宣部的抗议,这一挑战江系李长春之举,据信与胡锦涛和奥巴马的双重撑台有关。《南方周末》终于引爆了被外界认为是奥巴马临走前留下的“自由炸弹” 。分析人士指出,中宣部若对南周有过份举动,很可能涉及奥巴马访中成果的评议,引发进一步的外交风波。 点南周 奥巴马突袭成功 据美国之音报道,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苏珊·史帝文森女士(Susan Stevenson)说:“之前,没有一点迹象表明总统到中国之后,会接受当地中国媒体的采访;事实上,我们起先被告知,不会安排中国当地媒体采访。”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CCTV) 曾主动申请采访奥巴马,但是被美方婉拒了。 史帝文森说:“总统抵达北京之后,白宫方面请我们安排一个采访,因为总统那时候、星期三早上定好要接受美国几大电视网络的采访。所以,使馆方面就与南方周末取得了联系,邀请报社的编辑来采访总统,采访是在18号早上进行的。” 史帝文森女士称,不大记得到底是哪一天和南方周末联系的,不是星期一(11月16日)就是星期二(11月17日)。 分析人士指出,史帝文森女士在这里含糊其词正是关键所在。据消息人士透露,11月17日胡锦涛以国家主席身份在人民大会堂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小范围的会谈。由于奥巴马和胡谈得比较愉快,奥巴马趁机提出由《南方周末》来采访自己,据信,最后这一要求由胡锦涛亲自拍板,并责成中宣部照办。 有消息透露,胡绕过江系政治局常委、主管宣传口的李长春直接指令中宣部的做法,引发江派人马的极大不满。李长春大发雷霆,中宣部一直都是江泽民派系的势力范围。 另悉,李长春本人代表江泽民系统,刚参加完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仪式,结果其原本计划大力推举的江所题写的馆名却遭新华网封杀,对其本人的报道也因重点以文化推动为由而被降格,相关指示出自胡锦涛。 中宣部展开报复行动 对于中宣部操纵专访,美国驻华使馆发言人史帝文森女士向美国之音说:“我可以证实,采访期间,没有中宣部的人在场;至于南方周末事先有没有得到中宣部的‘指示’,这得问报社了;不过,我可以确认,采访现场,在饭店里,我没有看到任何中宣部的人。” 美国使馆新闻处说,整个采访过程前后他们都没有和中宣部打任何交道。使馆新闻处官员说,中宣部是负责“对内”的。 对此,北京的资深媒体人士、中国青年报下属“冰点”杂志前主编李大同表示:“他们(南方周末)肯定不能擅自行动的,因为这是大事儿嘛!” 据消息人士透露,仿照对上海学生与奥巴马见面会的控制,中宣部向《南方周末》出示了一份提问名单。 对于奥巴马选中《南方周末》接受专访,南方周末高级编辑鄢烈山接受新唐人采访时表示,这是他们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鄢烈山说,这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对于中宣部以事前不知情为名,对此次专访大为不满,并下令封杀。鄢烈山表示,中宣部肯定要介入的,这是共产党内部协调的事情。 外界评论一致认为,南方周末的提问缺乏新意,口径和官方媒体没有两样。对此,李大同向美国之音表示,介于中国的目前的“国情”,南方周末没有办法提出更加尖锐的问题,提了,也登不出来。李大同指出,虽然采访内容本身没有什么新意,但是,美方邀请南方周末来采访奥巴马,这本身就是新闻。 据悉,事前中宣部已下令各大小媒体不得转载报道南周的专访,11月20日上市的《南方周末》虽然全文刊登了奥巴马的访谈,却有另外两篇有关奥巴马的文章临时被中宣部撤下来。结果《南方周末》开来一整版的天窗,在开天窗的地方,《南方周末》打了自己的宣传标语:在这里,读懂中国,以示抗议。 《南方周末》与中宣部抗衡 据悉,《南方周末》这次与中宣部抗衡,不仅是为胡争个脸面,而且因为有奥巴马所赐王牌更加底气十足。 虽然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并没有刊登采访内容之外的任何花絮,但是,中国国内一些网站上刊出消息说,《南方周末》采访时送给奥巴马一份去年该报报道他当选的报纸,奥巴马则在专访后为该报留言,留言说:“致南方周末和该刊读者:我期待着我们两国之间关系纽带的继续延伸,同时祝贺你们在重要政策信息的分析和流动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了解各方信息的民众对有效的执政来说,至关重要,而自由的媒体的贡献正在于为公众传递信息。] 奥巴马的这一留言并没有公开发表在南方周末的版面上,不过,美国驻华使馆官员证实了奥巴马总统确实有给南方周末签字留言。 美驻华使馆发言人史帝文森女士向美国之音证实说:“我可以确认总统确实留下了一份手迹;在中国,和重要人士会面之后,请这些人士在留言簿上签字留言,是很普通的。总统他确实是在留言簿上签了名,还留了言。” 分析人士指出,中宣部若对南周有过份举动,很可能涉及奥巴马访中成果的评议,引发进一步的外交风波。 据悉,南周已被中宣部列为下一个重点打击目标,但奥巴马访中余热未消,江系可能会重新选择时机发力。 中国南方报系目前被认为是中国新闻界里面最代表民意一个报业集团。南方报业的《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一向被外界视为中国罕有的敢言媒体,但正因如此,南方报业的编辑部多次遭到当局的“清洗”。 本文转载自阿波罗(由于事件的不可追溯性,本人无法确保文章真实性,请自行辨别)
-
中国杀毒业的崛起
自从360开始搅局后,中国的杀软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曾经的老牌杀软瑞星因为不重视技术只关心公关和界面慢慢从杀软第一把交椅跌落直至今日淡出,而以金山、360两家公司为首的安全软件公司在不断的革新自己的技术,市场竞争达到了以前从未达到过的火热程度,不同的防御理念,相同的目标人群让这两家公司不断过招,两家公司也挖走了国内绝大多数的安全工程师,研发实力与以前是天壤之别。 伴随的效应自然也就不可忽视:杀软的安装率稳步提升,信息安全度也不断提升。而且这两家公司的激烈竞争也不可避免的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压力:费尔V7在5年后迎来了V8的降临,江民开始试水云安全,微点也加快了版本更新的步伐,瑞星的2012测试版本直至今日也没有转正。 QVM,KVM,K+,这些不同维度的安全系统正带给中国网民从未有过的免费安全。 没有国企的领域总会有搅局者,民企相对于国企会更具有压力带来的动力!就像软件领域一般,激烈的竞争给网民带来了高质量的软件和服务。那么,为何不放开某些领域的限制呢?只要有法治,相信民企也能做的很好,甚至更好!